前言短线配资网
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虽挣脱了铁丝网,却难以摆脱历史的阴影。
战后,他们中许多人被贴上“反社会人格”、“精神病患者”等标签,持续遭受歧视。
这些曾被纳粹归为“没有生存价值”的人,在寻求社会接纳与心理康复时,依然面临漫长而艰难的道路。
所谓幸运,全是伤痕
咱总觉得孩子小,记性差,受了苦睡一觉就忘了。可看完纳粹大屠杀幸存儿童的故事才明白,这想法有多天真。
1940年,刚满1岁的菲丽丝跟着家人被赶出德国老家,父母后来被抓进集中营,她和姐姐被好心人收养。
在她心里,收养自己的朱丽叶就是亲妈,这日子一过就是42年。
展开剩余84%直到1982年,42岁的菲丽丝才知道,亲生父母早死在了奥斯维辛。
她鼓起勇气去参加幸存者集会,没想到被老一辈怼了回去:“你那时候还是个奶娃,懂啥叫苦难?”
这话扎心不?可菲丽丝心里清楚,就算记不清细节,那种“家没了”的空落感,打小就跟着她。
比菲丽丝更惨的是“布痕瓦尔德男孩”们。
1945年美军解放集中营时,在“66号儿童营房”发现了1000多个饿得皮包骨的孩子,最大的18岁,最小的才8岁。
这些孩子从奥斯维辛被赶出来,一路西逃,早就没了人样。后来430个孩子被送去法国安置,火车上工作人员全傻了。
这些孩子要么闷不吭声,要么就跳下车搞破坏,偷东西、打架,跟“野孩子”似的。
到了安置点,医生检查后说这是“情感麻木”,是在集中营里为了活下来练出的本事。他们不笑,不相信任何人,见了吃的就往怀里藏,其实都是怕了。
可安置中心的负责人却骂他们是“精神病”,说他们能活下来全靠心狠,最后直接辞职不干了,觉得这些孩子没救了。
你看,连专业人士都这么想,谁还在乎他们心里的苦?
成人的眼,比伤更冷
这些孩子最难的不是活过战争,是战后怎么活。那会儿欧洲人看这些幸存儿童,眼神里全是复杂的东西。
有怕,有嫌弃,就是没多少同情。
布痕瓦尔德男孩们穿的衣服是偷来的希特勒青年团制服,火车经过法国车站时,当地人以为是俘虏的德国兵,差点动手打他们。
后来有人在火车上写了“集中营孤儿”,才没挨揍,但路人的冷眼照样能杀人。
为啥大人们对孩子这么刻薄?说白了,他们自己都没搞懂大屠杀到底有多残忍,就先给这些孩子贴了标签。
有人觉得,能从集中营活下来的,不管大人小孩都不是好人;还有人怕这些孩子的“不正常”会传染,影响所谓的“正常社会”。
这种偏见比刀子还伤人,孩子们本来就没了家,这下连被理解的机会都没了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冷漠。22岁的社工海门丁格站了出来,她自己也是犹太人,爸爸死在奥斯维辛,跟这些孩子算是同命相怜。
她接手照顾男孩们后,没想着“改造”他们,反而建了个宽松的家:孩子们能自己定规矩,想跟老乡住一起就住一起,还能去拍肖像照。
海门丁格说,那些照片是孩子们“活着的证据”。
你还别说,这法子真管用。以前麻木的孩子慢慢开始说话,愿意讲集中营的事了;爱打架的也少了,因为知道这里没人会随便欺负他们。
其实孩子们要的不多,就是不被当成“怪物”,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。
可在当年,这样的人太少了。很多孩子长大后都在找自己的根,就像无头苍蝇似的,不知道自己是谁,从哪儿来,这种迷茫比小时候的饥饿更折磨人。
结语
别再问那些幸存的孩子“放下过往了吗”,这问题本身就荒唐。
就像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谢桂英,80多年了,还忘不掉日本兵皮带扣的“咔哒”声。创伤这东西,不是说句“往前看”就能消失的,它早刻进了骨头里。
当年的孩子现在都成了老人,他们不是“麻烦”,是活历史。
我们该做的不是催他们“遗忘”,而是好好听他们的故事,知道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。
记住他们的痛,不是为了记恨,是为了以后再也不让孩子遭这罪。毕竟短线配资网,孩子的眼睛里要是没了光,再多的重建也没用。
发布于:广东省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